有毒有害食品的處理利用
一、病死牲畜家畜發生傳染病,是由于細菌、病毒等引起。牲畜在發病時,抵抗力差,腸道內的細菌(如沙門氏菌等)就容易從腸道進入血液到全身組織,牲畜一旦死亡會很快大量繁殖,加速肉的腐敗變質,人吃了就會引起食物中毒。傳染病死亡的牲畜如處理不當,還會造成畜疫蔓延,嚴重影響畜牧業的發展。例如,患豬瘟病死的豬,血、皮毛、糞便都帶有病毒,很容易通過各種途徑傳播開來,造成畜疫的迅速蔓延。患人畜共患病死亡的牲畜,如炭疽病、結核病、豬丹毒等,都會傳染給人。因此,家畜患病時應迅速找獸醫醫治,醫療無效應立即送附近屠宰場(點)急宰。已經病死牲畜不能隨便宰殺和食用,必須根據當地畜牧獸醫部門意見,分別不同情況安全處理。1965年10月商業部、衛生部聯合公布的《肉、蛋及其制品的衛生管理試行辦法》第八條規定:“判為無害處理的肉,必須單獨存放,防止污染。因病死、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,一律不得作食用。”應當在群眾中廣泛進行宣傳教育。
二、牲畜腺體(一)甲狀腺:位于牲畜氣管上部,附著于氣管表面,質地密實,呈暗紅褐色,俗稱“粒子肉”。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狀腺素。如誤食牲畜甲狀腺即可使機體代謝失調,引起中毒。(二)腎上腺:俗稱“小腰子”,位于牲畜兩側腎臟前方,為暗紅色,切面呈三角形,腺體外包纖維膜,內為實質,顏色深淺分明。淺的為皮質,深的為髓質。誤食腎上腺可引起急性中毒。(三)病變淋巴結:淋巴結是動物機體內的防御機構,分布于全身,組織結實,呈橄欖形或腰圓形。正常顏色為灰白色或淡黃色,俗稱“花子肉”。有病變的淋巴結出現充血、出血、腫脹等,其中可帶有較多的病原微生物,故不應食用。牲畜體內的“三腺”(即甲狀腺、腎上腺、病變淋巴結)應在屠宰時加以割凈,集中供工業上制藥或銷毀。銷售環節也要注意檢查,防止混入碎肉中或附著在肉品上售出。
三、有毒有害動植物河豚魚在我國東南沿海和長江下游出產較多,常見的有十多種,是一種劇毒的魚類。一般在卵、卵巢、皮、眼、肝和其它內臟含毒最多,有些品種在肌肉中也帶毒,其毒素主要是河豚毒及河豚酸,雖經燒煮仍不能破壞,誤食容易發生中毒和死亡事故。有些人自以為烹調河豚魚有一定經驗,其實并不可靠,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問題。因此銷售單位應在魚貨中認真檢查揀剔,集中到水產部門加工處理利用。在群眾中應廣泛宣傳不要誤食。魚肝內含有豐富的甲種和丁種維生素及脂肪,據測定每克鯊魚肝含甲種維生素10,450國際單位之多。另外魚肝內還含有一些毒素(如魚油毒、麻痹毒、痙攣毒等)。食用過多,就可引起維生素甲、丁過多癥及毒素中毒。故在銷售或食用較大的馬鮫魚、鯊魚、蚨魚(約10斤以上)時,應去除肝臟后再銷售或食用,剔除的肝臟可集中到有關加工部門生產利用。
含毒的植物很多。尤其是每逢春秋多雨季節,在農村較為常見的各種野蘑菇(野蕈),有很多品種含有劇毒,食用少量就能中毒,甚至死亡。而有毒無毒不易鑒別,因此,在沒有把握知道是否有毒的情況下,要嚴禁食用和銷售。有些植物的毒性只存在于某一保藏過程,或某一生長時期中,如馬鈴薯(土豆、LIj藥蛋),一般在正常情況下沒有毒,但當春夏季由于保藏不好,時間過長而發芽,在芽內和皮內含有能引起中毒的龍葵素,對輕度發芽的馬鈴薯應將芽挖凈、削皮再煮食。燒煮不透的四季豆(刀豆、菜豆、蕓豆)和生黃豆巾含有皂素及生物鹼等,吃了也容易引起中毒,經過充分燒熟煮透可以破壞,否則食后就可能發生中毒事故。蔬菜中苦瓠子(又名扁蒲、蒲瓜、夜開花)由于生長過程中受氣溫、ij目光、土壤的影響,成熟期間有的發苦。發苦的夜開花含有耐熱的醣苷毒素,雖經燒熟煮透仍能引起中毒。這要在未燒煮前嘗味,凡發苦的不能食用。為了預防上述各類動植物食品中毒事故的發生,必須廣泛開展衛生宣傳教育,使群眾了解這些知識。生產經營單位要健全層層把關制度,控制品種質量,以防中毒事故,危害健康。
- 相關文章:
肉的氧化變褐 (2013-8-19 14:23:45)
微生物在環境條件的控制 (2013-8-15 11:16:50)
低溫貯藏食品的原理 (2013-8-14 10:44:1)
由微生物的作用引起的食品變質 (2013-8-13 10:26:41)
食品的干耗 (2013-7-5 8:35:2)
食品凍藏 (2013-7-3 8:33:33)
分割肉在包裝后冷藏 (2013-7-1 16:13:55)
常用的食品保藏方法 (2013-3-11 13:32:46)
食品傈藏 (2013-3-11 10:4:6)
粳食在員寧存中的管理措施(二) (2013-3-7 20:47:15)
粳食在員寧存中的管理措施 (2013-3-7 20:44:50)
糧食防止有害物質的污染 (2013-3-1 10:5:9)
- 留言列表: